夏至虽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但从中医理论讲,夏至属于阳气最旺的时节,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是补养阳气的最佳时机。夏季养生要顺应季阳盛于外的特点,在饮食起居方面都应有所注意。
饮食 宜清淡、忌生冷
由于天气日渐炎热,很多人会吃冷饮来消暑,但中医认为,进食过多生冷会损伤体内阳气。
面对逐渐升温的天气,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加上夏季腠理发泄……
夏季炎热,人体由于水分消耗较多,或工作压力较大,或贪吃辛辣,或熬夜过长等原因,不少人会出现咽喉干痛、鼻腔热烘、口干舌躁、流鼻血等症状,很多患者这时多会自诊为“上火”了。“上火”者一般会选择直接去药店购买清热泻火类药品服用。其实,按中医理论,“火”分多种,用药有异。只有辨对证、选对药才能“药到火熄”,否则火不得熄,甚至会“火上浇油”。因此,患者和医务人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看准“火情”,用好……
从立夏开始,正式转入夏季。虽然时不时有些降温和降雨,但是气温总体是上升的,气温变高之后,就要注意防暑清热了。今天介绍一些用简单的中药材制成的饮品,帮助大家清热解毒,消暑泻火。
菊花露 白菊花10克,白糖10克,同置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浸泡片刻,即可饮服。白菊花具有散风热、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
夏天是枇杷果子成熟的季节。枇杷果不仅甘润甜美,香味浓郁,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独具特色。 枇杷,“秋萌、冬华、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被誉为“果中之皇”。浆汁清香甜美的枇杷不但味道适口,而且营养丰富。每百克鲜枇杷含碳水化合物7克,蛋白质0.7克,粗纤维0.8克,钙22毫克,铁0.3毫克,胡萝卜素1.3毫克,磷36毫克,抗坏血酸3毫……
夏季吃点苦味食物,不仅有消暑作用,还能使人产生提神醒脑、舒适轻松的感觉。因此,夏日适食苦味食品,益处的确不小。但夏季吃“苦”莫跟风,尤其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合理选择
苦味食品“家族”其实颇为庞大,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苜蓿、苔菜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荸荠、柚子、杏仁……
中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很多人都会认为中药的的药用价值大于西药,而且无副作用,但是这股“中医热”之下,导致很多人对服用中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误区一:中药代茶饮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毒猛于虎。”这里的毒是指中药的偏性。中医认为,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病的产生,我们拿药物当武器治疗疾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使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如“寒者热之……
今日大暑,养生刻不容缓,可是该如何在如此燥热的天气下健康养生呢?
巧用芳香植物 消暑化湿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
立秋刚过,不过,由于今年秋后还有一伏,“秋老虎”威力依然十足。立秋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养生进补是否正当时?立秋后养生应与长夏季节生活起居有所不同。
防暑降温要继续
一般来说,“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进入尾声、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不过,今年“三伏天”有40天,其中,“中伏”从7月23日开始,到8月11日结束,共计20天,“末伏”从8月12日开始,共有10天。虽然8月7日迎来了“立秋”节气,但仍处在“中伏”和“末……
秋季是最佳的滋补养生季节,煲汤就成了滋补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秋季如何煲汤呢?适合秋季养生煲汤的中药材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秋季养肺的中药材。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而无论温燥还是凉燥,其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说明白点就是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如口干、嘴唇干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等。对于较为轻微的口干等情况,可以通过平时多吃梨、泡蜂蜜水等甘润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