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注册线路_医养结合让养老更贴心更放心

(一)

“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对老人身体不放心,留在医院里住院,费用又贵。东问西找,总算找到这里了。”成都市民刘宪华平时工作全国各地跑,照顾老人的时间少。最近,刘宪华的父亲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他这几天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养老院,而养老中心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难题,老人一出院他便会带老人过来。 

刘宪华所说的养老中心正是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家场文兴南路108号的成都市青羊区文家社区颐养中心。1024日,记者走进文家社区颐养中心,乍一看,这里与其他养老机构没有太大区别,但穿过走廊进到楼的另一面,却走进一家医院。 

颐养中心建筑面积共1800平方米,采用适老化、无障碍设计。一期居住床位33张,每个房间内配有空调、全套家具、有线电视、微波炉、冰箱、24小时呼叫系统、中心供氧系统、淋浴室、卫生间等完善的设施设备。院内还建有户外休闲长廊、娱乐室、阅览室、棋牌室及多功能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在这里,老人们可以享受到“1+5六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在养老方面,享受精心的生活照料服务,包括用餐服务、整理个人清洁卫生、室内保洁、用药服务、衣物洗涤等。在医疗方面,依托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每天为住养老人进行查房、健康咨询、生命体征监测、慢性病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让老人24小时享受全面、优质的养老及医疗护理服务。

在康复方面,医生每日查房巡诊,为老人进行康复指导工作。护士根据老人的情况提供个性化护理计划、监督护理员完成情况、评价护理结果等相关服务,让老人享受专业化的服务。在保健方面,开展浴足、推拿、音乐疗法等保健项目,每月举办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讲座。在养生方面,制定个性化养生菜谱,开展晨间早操、眼保健操等健康活动。在养心方面,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监测老人情绪情感变化,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慰藉及心理干预等服务。 

“我们这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社区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如中风后瘫痪、老年痴呆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辖区孤寡老人和放化疗后康复期及晚期癌症病人、需要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患慢性病的老人等。”颐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颐养中心正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了社会基层“231六位一体”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满足老人医疗、养老、精神慰藉等多元化需求。运营两年来,颐养中心本着“为天下儿女尽孝”的服务宗旨,用儿女般的亲情服务关爱每一位老人,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医养结合”拓宽中国养老模式

导读 

我国现阶段社会未富先老,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传统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目前,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各地出现。虽然参与的老人还不多、普及率不高,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医疗、保健、康复及治疗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养结合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实地探访:“看病+养老”需求巨大 

位于辽宁省大连中山区的桂林养护院,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五楼是养护院。院长周淑媛说,养护院共有115张床位,现在已经住满了。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b超、x光、心电图等,设备比较齐全。90岁的郭义满老人说,“医护人员对我们照顾得都很好。平常还可以下下棋、唱唱歌,感到很温暖,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桂林养护院的做法是大连市探索医养结合的模式之一,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养老服务。这种模式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养老机构不方便治疗、在医疗机构无法养老的突出问题。 

“医养结合”形式多样,除养老院向医院延伸的模式外,医院向养老院延伸也是一种尝试。

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进行呼叫。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都住在这里,他说,“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我们年纪大了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这里的环境好,服务周到,哪里不舒服一按铃就有医生过来,住得特别舒服,儿女也放心。”

关于医养结合具体运营方式,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介绍,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更换,无须搬移床位。

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很多地区的基本社会状况,并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巨大。 

●还有几道坎:“身份”难界定沦为“三不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医养结合机构“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陈雪羚说,“2010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通过民政部门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不能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另一方面,闲置资源利用问题也引发关注。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这些闲置的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不仅如此,“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医养结合的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部门,易造成扯皮和“三不管”。

此外,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缺失也严重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当前老年护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不熟悉。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岁至50岁的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目前,全国只有十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各方声音:希望国家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中国将进一步拓宽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既然前途一片光明,破解当前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呼吁,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养老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希望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此外,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和信息实时共享,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 

针对一些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医疗安全问题,一些基层工作者提出,应当加强立法,在法律上做出相应规定,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不可知的风险,包括被儿女弃养老人资金怎么解决,对子女如何追究责任。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张振粤认为,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医疗、护理费用都要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承担不起高昂费用。为此,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医保制度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医养结合顺利运行。

“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欢等学者建议,完善养老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和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应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提高分布在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水平,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分享到: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