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网址_妙手起痼疾 内病外治事半功倍

 

  近年来,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某些有慢性胃病、肠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老年性便秘、长期腹泻、慢性咳喘病的患者,穴位贴敷有助于激活胃肠部腺体的功能,再配合中药内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究竟什么是内病外治、冬病夏治?中药贴敷适合哪些患者呢?上海虹桥医院吴子腾主 任 医师为此向读者作出解答。

 

  冬病夏治与内病外治的巧妙结合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近年来,遵循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及“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等治疗原则,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外治疗法在冬病夏治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人是一个自然体,与大自然相呼应,春夏之际体内阳气最旺盛,因此冬病夏治依据历代医家信奉的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穴位贴敷可以协调人体阴阳达到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发病概率和减缓症状。内病外治加之在冬病夏治基础上的巧妙运用,阴阳互补、有序循环,共同组成中药外用贴敷疗法,四季防治各类以寒为主的慢性顽症及功能衰退的亚健康人群,体现了中医的“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愈防复”的治未病原理。

 

  内病外治起源于清朝医家吴尚先《理瀹骈文》与张璐的《张氏医通》二部医籍,即用药物贴敷穴位,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来顾护人体的阳气,使药物缓慢经穴位渗入体内,疏通经络,穴位刺激,调整阴阳,提高机体正气。

 

  穴位贴敷讲究三时节

 

  吴子腾主任介绍,很多人认为胃部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时忍忍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胃肠疾病得不到及时正确诊断与治疗,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转为慢性,增加治疗难度。胃肠因靠近脐部,中医上称为神阙穴,因此一般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更易见效。特别适合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肠病及功能低下的亚健康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根据“天人相应”原理,每年的春、夏、冬三季适合用穴位贴敷。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前提下其适应症为: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合性溃疡缓合期,脾胃虚寒的各类胃病,腹泻,慢性肠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过敏性及慢性鼻炎,习惯性感冒等。

 

  风湿骨病:骨关节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妇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虚寒性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脾胃虚寒性不孕等。

 

  儿科疾病:智障、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肥胖、多动症等。

 

  皮肤疾病:过敏性皮炎静止期、皮肤干燥瘙痒症、鱼鳞病。

 

  泌尿系统疾病:尿频,尿不尽,尿分叉,尿失禁,慢性前列腺炎静止期、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等。

 

  其他疾病:肿瘤术后,化放疗后,脾胃虚寒,纳差,腹胀,痛风静止期,痛风石,不育症,中医辨证,属于阳虚、气虚、虚寒为主的患者。

 

  亚健康:四肢虚寒怕冷,免疫力低下,体虚感冒等亚健康人群。

 

  注意事项:

 

  ■ 贴敷是一个渐渐起效的过程,即时效果不甚明显,远期疗效较好,需要坚持。

 

  ■ 贴敷前最好先洗澡,注意保暖不要受凉,贴敷期间要保证睡眠充足。

 

  ■ 药物贴敷后要固定牢稳,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移位或脱落。

 

  ■ 治疗期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瘙痒、疼痛等,不要挠抓,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止痒药品,可与主治医生联系。

 

  ■ 皮肤溃疡、感染,严重荨麻疹以及孕妇禁用。

 

  日常养胃原则:常带三分饥,保持好心情

 

  《内经》上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吴子腾主任强调,日常生活中对胃部的养护也相当关键,保持七分饱的状态,少食多餐,少食生冷、油腻、过咸、辛辣刺激的食物是胃部养护的重要原则。忧思可伤脾胃,心情平静则胃肠安宁,长期不良的心理状态,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和胃肠器质性改变。因此,吴子腾主任告诫患胃肠病的朋友,一是要“常带三分饥”,二是要“三分治,七分养”。

分享到: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