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网址_中医提醒处暑养生重防秋燥睡好觉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为止,处暑即暑期已结束。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处暑,按照阴阳理论,它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就是说阳气减少,阴气增加,白天时间减少,晚上时间增加,天气一天天变凉快起来。在阴阳交替的关键节气里,注重调节相当重要了。中医养生,讲究按时令调整身体,修养身心。

  防秋乏

  随着炎夏的“淡出”,天气转凉,人们应该感觉舒服,可为何出现了种种困倦疲乏的感觉呢?原来,在不同的气温、湿度、气压等综合气象条件下,人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生理变化实际上是身体机能的一种自动调节,以便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这种调节需要消耗一定的体能;加上夏天的高温、高湿、低气压天气,使人的体能消耗透支,“秋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换言之,“秋乏”是人体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防范策略:“秋乏”虽不是病,且会随着节令的更替而自然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还是必要的。

    气力比较疲乏的人不妨睡好“子午觉”。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相当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规律,值得推广。

   “处暑,‘秋老虎’猖狂,天气炎热。”老中医说,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市民常会感到既热又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喉咙干燥,干咳无痰,发热等症状。对于“热燥天”养生,他建议市民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将丝瓜皮、荷叶等用于熬汤。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泉州市营养协会理事杨丽红说,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此外,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市民不要忽视防晒。专家介绍,在闽南地区,三伏天后的秋后热更可怕。过去,老百姓家家户户要喝绿豆汤。如今,市民更注重养身之道,不宜暴饮暴食,三餐合理饮食最关键。

 

    注意饮食调理

    养生专家提醒说,处暑时节,公众要当心“秋燥”伤人,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

   在处暑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养生专家表示,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通过增加睡眠和加强晨练来增强身体素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此外,在饮食调理方面也要注意。

分享到: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