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注册登录_以顺为养 防止养生误区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东方民族特色,适合东方民族生活习惯的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和方法,这些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并经过不断丰富、完善、修正,世代传播,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近日,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举办的以“健康热点辨真伪,成为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健康大讲堂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作了重点发言。
杜绝养生热中的误区
温长路认为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他提醒大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偷梁换柱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划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者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例如中医对饮酒问题的认识就是两方面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健康。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适量喝一点;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还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如果把一些和中医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拿来与中医挂钩,其结果肯定是既危害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
二是以偏概全 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中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中西医的结合应扬长避短。有些所谓的养生忽略了中医的基本思想,不管客观规律,不管个体差异,采用固定模式或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负面效应。
三是囫囵吞枣 一些人混淆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作用,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某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四是瞒天过海 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某些“养生”宣传中刻意让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五是混淆是非 养生与进补是不能打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副作用。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害处无穷。
中医的养生原则就是以顺为养,顺应自然、顺应生活。中医的养生不仅吸取了儒家以德为养、释(佛)家以性(心)为养、道家以体为养的长处,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而且把其发展为一门科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它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顺、和,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