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_中医养生之食养
传统养生方法大致可分为非药物养生和药物养生两大类。而饮食调节、运动调节、针灸保健,按摩导引、气功等传统非药物养生方法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其中饮食调节(食养)最直接简易,毒副作用极少。
食养是以膳食疗法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它包括狭义的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治病作用,以及药膳(食物与药物配用形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作用)。
药食同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观点,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药物大都来自天然动植物。但合理正确地应用药膳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人却不多。对于这一热门养生的领域,要做到药食结合,合理搭配,辨证施膳,调整阴阳、气血、脏腑、津液、精气神等的治疗作用,同时兼有食物的营养作用,需要掌握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养生当以食为本
就饮食养生,古人多有告诫:饮食有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咸则伤筋,醋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吃饭七分饱等。中医的食疗以及药膳多在民间广为流传。
食疗盖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民以食为天。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膳食特点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提倡传统膳食,一是因为传统膳食非常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二是关注新鲜蔬菜的健康作用。中国传统膳食新鲜蔬菜来源广泛,食用量大。“食不可无绿”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中国居民每人每天大约要吃500克新鲜蔬菜,德国只有80克,英国是83克,荷兰大约100克,美国l02克~103克,法国120克;三是强调“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原则。四是,我们的传统膳食坚持了低温烹饪的方法,如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饺子、粥等烹制都在水环境中进行,采用100℃左右的温度加热,比烘烤的温度要低得多。
药膳的作用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把药膳分为三类:
(1)滋补强身类:供无大病但体弱者食用,以调理脏腑、增强免疫为目的。如十全大补汤、人参汤圆、豆蔻馒头、茯苓包子、健脾抄手等。
(2)治疗疾病类:针对各种疾病患者而设,是一种治疗和辅助治疗相结合的药膳。如解表药膳、泻下药膳、祛寒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气药膳、理血药膳、祛痰止咳药膳、息风药膳、抗癌化岩药膳。
(3)抗衰延寿类:是根据用膳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作的一种药性平和可长久使用的药膳,它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和调节功能,达到抗衰延寿的作用。如人参防风粥、参麦团鱼汤、虫草鸭子汤、杜仲腰花、乌鸡白凤粥、八珍糕、芡实粥等。
饮食需有节
要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以充气血为重。饮食有节,一是饮食要节制,不可偏食或废食,亦不可饮食超量,即饮食定量、适度饮食。二是饮食有节律,按时进餐,饮食定时。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忌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偏嗜过度。
饮食养生还要强调寒温适度,除寒温不当易于损伤脾胃阴阳而影响脾胃运化、气血生成外,也有可能伤害其他脏腑。因此提倡进食应当热勿灼唇、冷勿冰齿,生冷腥物宜常断之。即便是夏日,也应常进暖食,以热茶消暑,决不能肆食冷饮。